图为位于大学路上的云海基地和云原生孵化器
近日,在上海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开展了一场“创始人俱乐部”沙龙。云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汇聚一堂,探讨如何构建基于云产业的生态系统。会后,《上观新闻》采访了矩阵起源CEO王龙,就工业互联网建设及云原生的未来前景展望,开展沟通交流。
上观新闻:
为什么选择在杨浦创业?
王龙:作为上海市数字化转型示范区,杨浦区已经把云原生产业发展纳入“一区一特”重点工作,并且和云原生计算基金会(CNCF)都有合作。无论在政策扶持、专业支持、资本资源,以及产学研联动等方面,对于我们企业而言都是比较重要的协同资源。矩阵起源作为云海大厦众多“云企”之一,期望助力产业生态圈的完善成长。
上观新闻:
中国云产业的未来发展你怎么看?
你对这个产业有什么展望?
王龙:第一,大多数人已经达成共识,云计算已成为如同水电煤那样不可或缺的基建之一。既然定义为基建,必定要从普惠、普适的角度进一步做技术改进和创新,不断地帮助用户降本增效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
第二,云上的服务内容还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。国外的云厂商数据库和PaaS类的用户规模和收入已经占到相当比例,然而国内的用户在大部分情况下主要还是在使用服务器、算力、存储、CDN等服务。这一方面是理念、人才、IT市场环境的差别,另一方面是云上的服务还不够成熟,对用户的吸引力或者对用户创造的价值还不足。“云原生”其实就是这个问题的重要解决思路之一。
第三,中国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、工业互联网,这些边缘应用要求数据处理能够低延时、高吞吐、低成本,同时,计算密度也很高。考虑到边缘环境的复杂度、网络成本和时延代价,这一类应用对跨云、跨数据中心的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这也让“分布式云”、“边缘云”、“云边协同”等理念在中国得到了大量的实践机会,也可能成为中国云计算“换道超车”的良机。
上观新闻:
请分享一下有关创办矩阵起源的故事。
王龙:我创办矩阵起源主要是由三个思考逻辑驱动的。首先,做社会最需要的。基础硬科技难度高、投入大、周期长、价值高,芯片、操作系统、数据库等都属于此类。其次,做符合未来趋势的。产业互联网、工业互联网、智能制造、数字孪生、元宇宙等代表了未来的巨大市场空间和创新机会。这些理念的落地,将会把物理世界更好数字化,必定会产生产生更大的数据规模、更多的数据类型和更复杂的应用需求。最后,做自己擅长的。我本人2009年开始做云计算、数据库和大数据,创始团队也在这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综合起来,我们下定决心投身云计算和数据库这个领域。
上观新闻:
矩阵起源的数据库有何独特之处?
王龙:我们做的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云原生超融合数据库MatrixOne。分布式云原生是指这个数据库可以运行在公有云,分布式云、私有云和混合云不同基础设施上,并提供跨多云、跨数据中心的集群构建能力,真正帮助用户摆脱底层基础设施的绑定,从而充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。这样的数据库就能更好地服务未来产业互联网等应用,也能更好地利用未来的云计算基础设施。
MatrixOne的另一个关键词是超融合。指的是它可以灵活承载OLTP、OLAP、流计算等多种工作任务。数据库和大数据引擎的种类越来越多,各有各的优势,各有各的最优使用场景,对于人才众多,经验丰富的大厂而言,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灵活性。然而,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和刚开始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企业来说,这么复杂的架构选型和决策是一个很高的门槛。在企业的后续发展过程中,过度投入和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时刻发生,这也使得企业数据基础设施变得日益复杂冗余难以维护,数据使用和开发成本几何级增长,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创新能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敏捷性。MatrixOne重新设计了分布式的底层存储和计算框架,使得各种技术能力在用户需要的范围内自由高效的组合,从而实现“One Size Fits Most”,帮助用户解决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。
同时,为了更进一步降低用户的学习使用门槛和企业人才的获取难度,并让客户真正实现对技术的“自主可控”,我们还采用了开源模式,核心代码全部开源与全球社区共建。我们也欢迎行业内的合作伙伴和技术爱好者加入社区,和我们一起去探索未来趋势,克服这些挑战。
王龙:沙龙活动的收获首先是创业的信心,当看到有更多的同行围绕工业互联网展开扎实的基础技术研发工作,感到鼓舞之外也获得很多共鸣;另外,与同行们交流,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行业趋势和用户痛点;最后,当然是交了不少朋友,找到了不少潜在的协同合作机会。